1. 首页 > 茶百科

贵州湄潭:“五抓”做大做强茶产业 贵州 湄潭

贵州湄潭:“五抓”做大做强茶产业,“茶海”变“绿色银行”

湄潭万亩“茶海”。卢贤义 摄

湄潭县因水而得名,因茶而闻名。近年来,贵州省湄潭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把茶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秉承有故事、有风味、有内涵、有文化的“四好茶”发展思路,通过“五个抓”,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完善、品牌建设、市场拓展、茶旅融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聚焦资源

湄潭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乘势而上,一干又一干,推动茶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高海拔、低纬度、阴天多雾、日照少”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结构疏松、黄壤比例高”的地理环境,为优良品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湄潭县的茶叶。独特的生态使茶叶的氨基酸含量达到4%以上,茶多酚含量达到28%以上。

湄潭县处处弥漫着茶香。卢贤义 摄

二是了解历史背景。湄潭县产茶历史悠久。梅尖茶在清朝时期就已名声大噪。抗战时期,湄潭县中央实验茶场的建立和浙江大学的西迁有关贵州湄潭茶文化,给湄潭县带来了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技术和炒茶技术开创了中国现代制茶技​​术,打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大门,茶叶品种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依托“一亩茶园十亩田”的经济效益、“清洁空气、水源”的生态效益和“稳就业、增收入”的社会效益,茶产业,不仅调动了群众种茶积极性,而且扩大了种植面积。区,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茶产业效应,也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增收问题。鉴于此,湄潭县开始全力发展茶产业。

三是选择主导产业。基于地理、生态、历史等优势,湄潭县于2002年将茶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2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他们始终把茶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工程,抓住省市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和“茶东进西”的重大机遇。我们以“咬紧青山、不放手”的热情和“把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一干一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湄潭县茶产业成为是城市乃至全省的农村工业。模型。

湄潭县大力发展茶产业。 60万亩生态茶园绿化了荒山,富裕了农民。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曲新涵 摄

政府统筹、大力抓

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好茶区,制定各项奖励补贴政策,动员全县上下的力量,为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政策支持。针对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 2001年,湄潭县在全省率先成立正式行政机构——湄潭县茶产业局(现更名为茶产业发展中心); 2022年,成立全国首个茶产业环保法庭,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出台《关于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转型跨越的意见》等文件。茶产业从组织、政策、资金保障等方面,在良种选育、基地建设、加工改良、品牌打造、市场开拓、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助力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是技术支持。加强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茶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重点开展茶叶优良品种研发、病虫害防治、茶叶高产栽培等工作。现已开发出“微波杀灭”、“远红外增香”等成果1368项,并依托上述高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中科院院士等高级专业人士。与中科院合作,为湄潭县培养茶产业实用型人才。目前,全县拥有茶叶加工技能人员2500余人,制茶师傅1000余人。

三是资金支持。一方面,鼓励茶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建立“茶叶出口贸易专项贷款”融资渠道。珠海东西部协作基金投资1000万元,通过融资担保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亿元。最大限度地满足茶叶出口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幅提高茶叶出口产值。 2021年,茶叶直接出口额将达到4361万美元。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方便、快捷、灵活的普惠金融优势,相继推出“惠茶贷”、“茶连锁贷”等信贷产品,为茶叶送上了“及时的金融雨”。企业和茶农。

市场导向和效率提升

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推进茶叶质量管控、茶叶品牌培育、茶叶品类开发,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保证茶叶品质。继续夯实“镇、村、组、户”四级管理责任,建立健全茶叶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大力推广欧洲标准茶园建设“梅潭模式”,确保质量茶。目前,全县已有SC认证企业216家。建成的标准化生态茶园中,已成功创建欧洲标准茶园8万亩、雨林联盟认证茶园4.4万亩。 “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实现了湄潭县茶叶集好生态与高品质于一体,也实现了茶叶基地从碎片化向规模化、生态化的重大转变。

湄潭是一片繁华的小“茶海”。张元 摄

二是打造香茶品牌。针对“有产品无价格、有价格无品牌”的茶叶困境,政府充分发挥茶叶宣传作用,注册了“美坦翠芽”、“遵义红”两个公共品牌,并实施星级公共品牌管理层次化、标准化。授权使用“美坦翠雅”商标的企业83家,授权使用“遵义红”商标的企业56家,授权使用五星级标志的企业13家。目前,两个品牌已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他们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及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1100多家品牌店、旗舰店和茶叶批发部。易果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已开设网店400多家。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美坦绿芽”、“遵义红”双双荣获百年世博中华名茶金奖。

三是创新茶产品。坚持“聚焦茶、造足茶、突破茶”的方针,以经济开发区为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主阵地有关贵州湄潭茶文化,大力发展含茶饮料、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该县茶叶产品除传统绿茶、红茶、黑茶外,还开发生产了茶多酚、茶籽油、茶树花、抹茶等15类深加工产品,并入选被评为“中国茶产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之一。

一个又一个,融合掌握

我们始终坚持“三产共生融合”,持续发力茶产业,推动茶产品精深加工、茶旅游融合发展,让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展现出勃勃生机茶产业的。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华村生态茶园。曲新涵 摄_

一是从茶开始工作。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通过政府引导、培育实体、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统一生产标准、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完善产业组织、专业化、市场化。层面,实现“小而散”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目前,全县共培育茶叶加工企业78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茶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茶企业14家。 2021年,全县茶产业综合收入167.09亿元。

二是以茶促旅游。以山水田园风光与茶旅游融合为主线,精心打造“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翠崖27°等4A级景区、中国茶海、中国茶建成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览、茶产业博物馆等一系列茶旅游景点,以及兰馨、沁园春、云香等一批精品茶庄园。他们不仅形成了茶海、茶壶、茶汤、茶城、茶村五张美丽的名片,还向世人展示了。描绘了一幅茶香浓郁的全景画卷。目前,全县有茶相关服务业300多家,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三是以茶兴文。我们始终坚持弘扬茶文化、积累茶传承、丰富茶内涵、讲好茶故事,不断提升茶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渗透力。 “湄潭中心实验茶场旧址”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湄潭绿芽、遵义红茶、湄潭手工黑茶等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大学茶学院在湄潭成立。全县定期开展茶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酒店的“六进”活动。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茶的诗词,仅2021年就创作了60多首诗词,推动形成了全民喝茶、懂茶、爱茶的良好氛围。

富民强县

我们始终坚持共建共享理念贯穿茶产业发展全过程,充分利用茶富民强县,让茶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整个地区。

一是群众因茶致富。坚持市场运作原则,政府补贴为辅,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运营模式,茶农通过投资茶园、土地、房屋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实现红利。目前,茶园分布在15个乡镇(街道),茶产业效益已惠及8.8万农户、35.1万多人。不仅如此,众多茶叶企业的兴办,为该县提供了各类就业岗位,每年就业2万多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95元。其中,50%以上来自茶产业。 “小茶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华村茶农正在采摘茶叶。曲新涵 摄

二是因茶而兴城。我们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立县之本、兴县之道,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大的专业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城,入驻企业和商户400多家,年交易额超过30亿元。贵州茶博会永久举办地定在湄潭县,已连续举办九届。 2022年贵州茶博会签约项目18个,合同总金额21.61亿元。展会期间,完成线上线下销售超过1700万元,签订订单2.2亿元。今年,湄潭县借茶博会之机,开展“我有贵州半亩茶”等推介活动,极大提升了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环境因茶而美。多年来,湄潭县坚持以绿色为核心,以生态为媒介,以茶为画笔,不断描绘出最美的生态宜居画卷。茶园大面积套种桂花树、樱花树等经济林木,形成了林中茶、茶中林、林中有茶的良好生态系统。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2.8万亩增加到现在的60万亩。品种品质达99%。同时,依托茶产业,建成了以核桃坝等为代表的216个“四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和819个村庄整治点,茶区广大农村全面实现了乡村振兴。收入多元化、时尚生活、庭院生活。 、管理民主化转型。

湄潭县湄江街道河套坝村。曲新涵 摄

2021年,全县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茶叶总产量7.98万吨,产值67.43亿元。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产业示范县”、“中国十大茶旅游一体化示范县”“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等27项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位列“中国茶产业百强县”第一名。湄潭的小茶已转变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山间碧绿的“茶海”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贵州最美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湄潭县委改革办供稿)